1月19日,由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中國稅務雜志社和中國稅務報社主辦的2015年世界稅收十件大事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會長、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王力表示,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世界稅收領域大事不斷。中國稅務機關密切關注國際稅收新動態、新趨勢,積極應對世界稅收環境風云變幻,深度參與全球稅收合作和規則制定,有效維護中國稅收主權和“走出去”企業合法權益,在全球稅收治理的舞臺上,擔當中國責任,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召開世界稅收十件大事新聞發布會,目的是借助現代新聞媒體傳播平臺,及時反映全球視野下國際稅收領域的重點、熱點問題,精要呈現國際稅收發展的新聞焦點和重大事件,主動回應國際稅收新動態新變化,傾力打造和擴大國際稅收宣傳品牌效應,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稅收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廖體忠點評了2015年世界稅收十件大事,與會專家作了補充點評。
據介紹,此次評選活動以權威財經組織、部門提供的新聞信息為資料來源,邀請財稅部門、新聞媒體和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從廣泛征集到的數百條世界稅收大事中優中選優,評選產生2015年度世界稅收十件大事。
點評:2015年世界稅收十件大事
1.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發表《烏法宣言》重申將參與制定國際稅收標準
2015年7月9日,金磚國家第七次領導人會議發表《烏法宣言》,重申通過相關國際論壇就二十國集團(G20)和經合組織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以及稅收情報自動交換問題繼續開展合作,共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稅收征管能力。金磚國家將分享稅收方面的知識和實踐。
11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金磚國家稅務局長會議就落實G20領導人峰會和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稅收成果達成共識。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在此次會議上提出“對跨國公司灰色利潤和避稅零容忍”的倡議及深化金磚國家稅收合作的建議,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認可和積極響應。
點評: 該事件具有重要意義。金磚國家領導人從政治層面宣誓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及其標準體系的制定,將使在世界政治與經濟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5個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團結一致,攜手參與國際稅收改革,從而確保在政治層面、技術層面和改革成果方面平衡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利益訴求,實現G20國際稅改的公平性。
2.G20峰會批準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成果
2015年11月18日G20領導人峰會正式批準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所有15項成果報告,標志著近百年來的一次國際稅收規則重塑取得重大進步。
點評:這件事情有以下重大意義:第一,國際稅收將遵從全球統一的法理,即利潤在經濟活動發生地和價值創造地征稅。第二,國際稅收規則體系將更趨公平。稅收與經濟實質相匹配的總原則奠定了國際稅收規則體系實現公平的基石。第三,國際稅收從競爭走向合作。投資國和投資對象國在G20倡導的國際合作旗幟下攜手應對全球化挑戰,遏制利潤向低稅地轉移,為國際經濟合作重建健康的稅收分配方案。第四,G20領導人的背書標志著重塑國際稅收治理體系的努力及其成果得到國際政治層面的高度認可,國際稅收治理成為防范和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第五,后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議程于2016年啟動,包括建立包容性合作框架以監督和評估計劃成果報告的執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國際稅收治理能力,完成計劃未盡事宜,以及啟動多邊稅收工具的談判。第六,世界有望在2020年以前基本形成新的國際稅收體系。計劃成果報告帶來的實體規則的變化以及跨境信息交換迎來的程序和信息支撐,將帶來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稅收管理的革命性變化。
3.中國發布反避稅新規
2015年3月,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在總結歸納前期成果,并借鑒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成果的基礎上,發布了《關于企業向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有關企業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公告》首次在立法層面提出支付關聯勞務費用的受益性原則,以及支付有關無形資產的關聯特許權使用費時,應當考慮關聯各方對無形資產的貢獻程度和各自應享有的經濟利益,為稅務機關開展向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的反避稅調查提供了法律依據。截至2015年底,稅務機關向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專項調查已立案139件,結案80件,補稅金額達30多億元。
點評:《公告》是中國繼規范一般反避稅管理和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財產所得稅管理之后,推出的又一項落實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成果以及打擊跨國逃避稅的重大舉措。同時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維護稅基安全所作出的制度貢獻與規則引領。《公告》在重申獨立交易原則的基礎上,對企業集團內部費用支付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應對方法,例如受益性原則、經濟實質原則和價值創造原則,這與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法理一脈相承。此外,《公告》提出的六大測試方法也是對國際稅收規則的重要技術貢獻,包括受益方測試、需求方測試、重復性測試、價值創造測試、補償性測試和真實性測試。
4.歐盟增值稅新規采用消費地征稅原則
歐盟增值稅新規于2015年1月1日起生效,適用于所有向歐盟境內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無論電子商務公司是否在歐盟成員國成立,必須向消費者所在國按該國稅率繳納增值稅。歐委會稱,實行這一規定后,增值稅收入將歸入消費者所在地而非商品所在地,預計2015年可在歐盟內增收增值稅30億歐元。
點評:此前,歐盟規定按照服務提供商所在國的增值稅率計征增值稅,使互聯網零售企業得以選擇稅率較低的歐盟國家設立地區總部。新規對類似亞馬遜之類的電商有巨大影響,也意味著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費用可能提高。上述規定的出臺將阻止數字產品提供商,例如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跨國公司,通過“借道”低增值稅國家進行避稅,將有利于在歐盟內部實現公平的稅收權益分配。
5.世界貿易組織(WTO)就201項信息技術產品達成重大降關稅協議
2015年12月23日WTO53個成員國簽署協議,將取消201項資訊科技產品的進口關稅,這是19年來首次達成的重大降低關稅協議。協議中涵蓋產品占全球貿易比重達10%。該協議將取消總值1.3萬億美元貿易的關稅,預料將對全球經濟帶來1900億美元的提振效果。該協議將成為WTO有著18年歷史的信息技術產品協議的新版本。
點評:這是全球IT產品史上的減稅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協議所涉201項信息技術產品的年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量的7%,簽署協定的成員國IT產品出口額占全球的99%。降稅擴圍將極大地促進全球貿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將創造更多就業,促進全球GDP增長。中國的手機、計算機、通信設備和軟件等行業也將受益。
6.瑞士聯邦議會批準實施銀行稅務信息自動交換
2015年12月14日瑞士聯邦議會批準從2018年開始實施銀行稅務信息自動交換。屆時,凡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的人員,其相關信息都將列入自動交換信息系統。同時,瑞士議會批準經合組織制定的自動信息交換新標準以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
點評:歷史將記住這一天。憑借1934年制定的西方第一部《銀行保密法》以及中立國的特殊地位,瑞士銀行曾經是“世界保險柜”,是為著名的吸金庫,也曾為國際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瑞士的金融領袖地位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礎。但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稅收征管合作促使大國之間合縱連橫,使得瑞士不得不廢除其銀行保密法,其他避稅港,如開曼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以及加勒比海其他英屬領土等,都分別宣布對外分享銀行賬戶信息,一個稅收透明的時代初見曙光,銀行保密時代走向末路。
7.世界海關組織(WCO)發布《海關估價與轉讓定價指南》
2015年6月世界海關組織發布《海關估價與轉讓定價指南》,試圖從稅務部門轉讓定價的角度為海關估價提供一些積極性的參考,并積極鼓勵稅務機關和海關之間的相互合作。WCO迎來與OECD加強合作的新局面。
點評:海關估價與轉讓定價的關系早已引起跨國企業和國際社會關注,指南第一次權威性地建議海關在審查關聯交易時考慮為稅務目的而準備的轉讓定價同期資料,同時考慮轉讓定價調整對于海關估價的影響。該指南對于人們了解問題、尋求解決方法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給關稅的計算提供更多參考,企業的負擔也會因為海關與稅務間的合作而減輕,因此會進一步帶來貿易便利化。
8.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達成協議
2015年10月5日,TPP12個談判國在亞特蘭大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并在投資及知識產權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或減免關稅。談判涉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文萊和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全球40%的經濟產出,降低了成員國間商品與服務的關稅及其他門檻,制定了新的經貿規則。TPP談判標志規模占全球四成的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可能會對全球貿易規則產生深遠影響。
點評:這件事重要的意義在于強化了北美與亞洲經濟之間的聯系。TPP除經濟意義之外,還具有地緣政治意義。對美國而言,貿易壁壘的減少將有助于刺激其潛在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可能對本土就業形成沖擊。對日本來說,農產品關稅的顯著下調將施壓于本國農業部門。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入TPP將有助于改善出口以及引進外資。對于其他未被納入TPP的發展中亞洲國家,長期來看,各國在爭奪出口市場份額及吸引海外直接投資時競爭力將受到影響。更為重要的是,TPP是目前世界上水平高的自貿協定,其在環保、知識產權保護和人權保護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標準,雖然各項高標準會限制各國政策的靈活性,但將本國制度構架更新至國際高標準將有益于各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發展。
9.英國開征轉移利潤稅
英國于2015年4月1日開征轉移利潤稅。根據英國《2015財政法》規定,如果跨國公司被依法認定存在將在英國從事經濟活動產生的利潤轉移至國外的,應對其人為轉移的利潤征收轉移利潤稅,稅率為25%。該稅率高于20%的公司所得稅稅率。該稅被認為是英國當局針對谷歌等世界知名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利潤的方式避稅的單邊應對措施,引起跨國公司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媒體俗稱其為“谷歌稅”。
點評:這是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的單邊反避稅行動,引起國際社會的震動。一是因為英國明確表示轉移利潤稅不屬于稅收協定覆蓋范疇,沒有談判余地;二是英國在OECD所組織實施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進程之外采取獨自行動,不僅加大了國際合作的復雜性,而且或將開創一個令人擔憂的先例,因為單邊行動可能帶來稅源爭奪,進而傷及國際商業環境,而澳大利亞隨后的效仿驗證了人們的擔心,跨國企業和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參與國均表示遺憾。
10.愛爾蘭修改稅收政策不再為跨國公司提供庇護
愛爾蘭政府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被稱作“雙重愛爾蘭”的條款將不再對新公司開放,而現有享受該條款的公司也將于2020年前被逐步取消這一權力。這意味著包括蘋果、谷歌和微軟等科技巨頭在內的眾多跨國公司稅負將大幅度提高。
點評:愛爾蘭迫于歐盟壓力以及國際社會的聲討,不得不放棄所謂的“雙愛爾蘭”稅收優惠制度,從而為建立公平的國際稅收秩序減少了阻力。